首页 文化 收藏 体育 经济 旅游 科技 美食 社会 商城 论坛

未来世界公民的一堂生动历史课

来源于:        发布时间 2021-12-17 10:21:04


97岁的魏鸣一老人现场给孩子们全英文演讲。记者强晓玲摄
“在这里,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在这里,许多珍贵的展品告诉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在这里,展柜中的5号文物,是马克思的笔记手稿,一级文物;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20年,陈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
伴随着清晰的讲解,13岁的少年傅天麟听得很认真,不时与身边的同学在展陈前窃窃私语。
这里是位于北京北四环附近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特展中,因为近百名少年的到来,更显青春朝气。
“这正是本学期关于‘民主’‘革命’课程的内容。”这名高个子帅气男孩是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八年级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一直是这所学校的必修课。
来自英国的朱莉·劳顿(Julie Lawton),在中国已经生活了20多年。作为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总学监,国际学校教学计划中关于“世界各国民主革命”单元的内容,让这位国际教育专家觉得“要让中国的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中国根的世界公民,让外籍学生成长为懂中国、懂世界的友谊使者”,那么“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我们就来了。”
人群中,97岁的魏鸣一老人始终被人群簇拥着。作为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校外辅导员”,陪伴孩子们参观学习,答疑解惑,是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人的最乐之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些内容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对于青年一代建立大国担当意识和民族自信是非常必要的一课。”
研学教育中成长
“您在这边看到的陈列,正是李大钊就义时的绞首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被编为0001号的革命文物。”
……
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追随着,快速地移动着步伐。有的同学则长时间驻足,认真阅读文字介绍,久久凝望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
五年级时转入北京乐成国际学校的傅天麟,对于中国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小学的基础内容。国际学校重视探究研学的学习理念,让他掌握了不少有用的学习方法,“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各种主义’,例如‘共产主义’‘民主革命’等,更关注到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
观展中,吴秋暄与几名女生热烈地讨论着。尽管是第一次走进这里,但这些内容她并不陌生,“我外公是一名党员,在家里也总会强调这段历史。”这名从小就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就读的女生一脸严肃,“在这里能看到一些真实的、很难看到的文物,了解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历程,这些也是平时做课题时网上找不到的一手资料,非常重要。”
从小生长在北京的韩国籍学生Kim Huisung Robert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观展中,眼前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物让这名13岁的少年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身处的这个国家更深层次的理解。“真的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平民们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曾经的很多困难。但是他们通过革命得到了发展,掌握了很多世界领先的技术,他们真的很棒。”他说,以往自己对于“中国革命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书本和报刊,“展览中,很多事例也让我联想到韩国,也多了一分比较。”
“展览正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课堂搬到这里,刚好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本次观展研学活动的倡导者之一、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中学部外籍教师Rensia Marais解释说,博物馆里展示的这些一手资料,可以让学生能够对于历史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同时对未来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一般也会要求孩子们把学习内容做成一个自己的作品,这里面会有很多讨论和思考,然后形成一个研学报告。”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中方校长王燕告诉记者,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里,学生们不会仅仅只是记住了某个单元内容,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学到真实的东西,“他们肯定不会只有一个答案,但今天的学习肯定是积极的。”
这所开办近20年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根植中国融通世界,为中外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严谨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中国国际教育。王燕说,“一直以来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是我们学校的教学传统之一。借助优质社会资源,拓展学习的边界,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孔庙、雍和宫、国子监等,加深学生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理解和认识。王燕说,“学校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融入历史科目的教学中,形成了‘大历史观’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超越学科的限制,融会贯通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
展厅的一角,个子高高的张善元站立在一块展板前久久凝视,上面是关于“1976年,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的内容,“尽管还没看完展览,但能感受到建国是挺困难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很厉害的。”13岁的少年感慨道。
近两个小时的参观还未结束,展览馆三层大厅里,同学们席地而坐,同行的97岁的魏鸣一老爷爷现场全英文课程又开始了。
魏鸣一是我国微波通讯技术专家,早年留学美国勃朗大学,曾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研究所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曾指导研制成功我国中、远程导弹连续波测量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魏鸣一目前住在距离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不远处的恭和苑,学校推出“代际融合”模式,倡导学生与恭和苑里有着各种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辈们互动,他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成了不少孩子的“忘年交”,学校许多重大活动少不了他的身影。
培养根植中国的世界公民
从复原的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场景,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从第一列空调列车开通运营,到人民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实物,记载了一个国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从贫瘠落后一步步走向富强,一步步走向民族复兴的辉煌伟业。
“整个展览非常震撼。”驻足在第四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题展区前,朱莉·劳顿告诉记者,“中国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我很荣幸亲身感受了这些变化,并乐于分享给我的学生们。我早已视中国为家了。”
作为本次主题参观的倡议者,朱莉·劳顿说,此次参观有三成左右的外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10余个国家,还有多位外籍教师,“在多语言学习环境中,乐成的老师始终追求高标准的正确价值观,希望通过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来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我们始终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重视未来教育理念。”
Rensia Marais是本次活动的授课老师,一直从事历史教学。在她看来,历史课程实际是社会、地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科目,通过参观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地的学生从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了解中国的历史。
非常喜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八年级学生Sivas Vinceki,来自密克罗尼西亚。他说,展览中的抗战历史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书本外的知识对他的帮助很大。
“了解历史,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展览中,一直与同学们热烈探讨的银冠程是一名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中国学生。谈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没有惧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迎难而上,励志救国,而今少年更应铭记过去、努力当下、憧憬未来。
参观展览的整个过程中,自称“还差四个月98岁”的魏鸣一“独立而有尊严地享受着自己的老年生活”,他全程不用搀扶,思路清晰,语言生动。一旁的老师说,“魏老真的让孩子们看到了人生的榜样!”
随着魏鸣一老人的演讲结束,一堂关于“民主”“革命”的生动历史课就结束了。
走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午的阳光照耀着馆前广场,湛蓝的天空下,红色的党旗格外闪亮。(记者 强晓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